这是我们公司质量通病防止培训的一个讲义,下面我按照分节转载过来,这是地基与基础工程部分。
1 地基与基础工程
1.1 桩基础工程常见质量通病
1.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对工程桩质量检验的规定:
5.1.4 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 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要求执行。每浇注50m3 必须有1 组试件,小于50m3 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 组试件。
5.1.5 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 根,当总桩数少于50 根时,不应少于2 根。
5.1.6 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检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 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 根;对混凝土预制桩及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经过核验的灌注桩,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 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 根。
5.1.8 除本规范第5.1.5、5.1.6 条规定的主控项目外,其他主控项目应全部检查,对一般项目,除已明确规定外,其他可按20%抽查,但混凝土灌注桩应全部检查。
1.1.2桩基施工验收应包括下列资料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单及材料代用通知单等。
(2)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执行中的变更情况。
(3)桩位测量放线图,包括工程桩位线复核签证单。
(4)原材料质量合格证、复检报告。
(5)半成品如预制桩、钢桩、钢筋笼等产品合格证书。
(6)桩孔、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隐蔽记录及各分项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单及施工记录。
(7)成桩质量检查报告。
(8)单桩承载力检测报告。
(9)基坑挖至设计标高的桩位竣工平面图及桩顶标高图。
1.1.3工程桩位移
现象:全部或者局部的工程桩发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浮。
危害:桩基础位移或桩身上浮会造成地基承载能力不能满足建筑物的荷载。
主要原因:桩基础施工定位错误;工程桩施工顺序错误;土方开挖施工错误。
防止工程桩位移的主要方法
(1)严格桩基础施工定位:
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群 桩:20mm;单排桩:10mm
打桩时严格按照放样进行定位,预制桩沉桩以前以及灌注桩成孔以前进行桩位复核。
(2)预制桩施工严格控制垂直度:预制桩沉桩时,严格控制垂直度,以防止桩顶偏位。场地不平整时,应对桩机垂直度进行调整,保持垂直。
(3)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工程桩施工
在软土地基进行桩基础施工时,由于施工顺序不当,会造成对已经施工完成的桩形成挤压,造成桩位偏移。
可以采用跳打法进行桩基础施工,采用跳打施工时,相邻桩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60%以上;
(4)有序进行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顺序不当,开挖深度过大,土体的水平推力会造成桩顶位移。
土方开挖应有序进行,一次挖深不得过大。
土方机械开挖时,应防止挖掘机对桩体造成推挤。
1.1.4工程桩内在缺陷
现象:部分或者个别的工程桩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危害:可能造成建筑物下沉过大、倾斜,或者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建筑物局部开裂。
主要原因:工程桩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桩断桩、颈缩;孔底虚土或沉渣过多;
治理方法:灌浆加固,必要时进行补桩
防止工程桩内在缺陷的主要方法
(1)工程桩施工严格控制垂直度;
(2)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工程桩施工
灌注桩施工顺序不当时,由于土体的挤压,会对相邻的桩体造成影响,轻则颈缩,重则断桩套管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对此影响尤其明显。
可以采用跳打法施工,采用跳打施工时,相邻桩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60%以上;
(3)成孔完成后,及时清孔并进行覆盖
桩孔达到设计深度或持力层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扩大头的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清孔;
桩孔应及时进行覆盖,以防止有虚土落入;
(4)钻孔完成并验收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
清孔完成后,及时进行验收;放置钢筋笼;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止塌孔事故发生;
人工挖孔桩等干成孔的桩芯混凝土施工采用常规方法施工,采用振动棒振捣密实。
(5)混凝土搅拌与灌注基本要求:搅拌应控制材料质量与配比计量、坍落度;控制混凝土离析、浇筑厚度及振捣密实;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h 内必须灌注混凝土;灌注后,桩顶应高出设计标高0.50m 。灌注桩的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计算体积;混凝土取样:同一配比每班不得少于1 组;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每根不得少于1 组。
(6)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拌合物质量,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塌落度满足设计施工要求,防止导管堵塞,造成混凝土浇筑中断;确保混凝土的供应,避免应供料不及时影响工程桩水下混凝土的浇筑;严格控制导管提升速度,确保导管下口始终处于混凝土之中;提升导管时,应防止钢筋笼移位。
1.2地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
1.2.1地基承载力不足
现象:全部或者局部的地基承载能力不能满足建筑物的荷载。
危害:造成建筑物下沉过大、倾斜,或者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建筑物局部开裂。
主要原因:基坑(槽)泡水影响地基承载力;基础埋深未达到设计要求;桩基础施工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1)基坑(槽)泡水影响地基承载力
现象:基坑(基槽)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
原因:雨天进行开挖,基坑(基槽)泡水,地基土层由固态变化为流态,降低地基承载能力;在没有降水的情况下,进行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土方开挖;开挖到持力层后,没有及时进行垫层、基础施工并回填,造成雨水或施工用水流入;
预防措施:基坑周围设置排水沟或挡水堤;地下水位以下开挖时,进行人工降水;
治理方法:堵水,防止有水继续流入基坑;对于已经泡水的土层,采用晾干夯实;抛填碎石夯实;换土夯实;加深基础;
(2)基础埋深未达到设计要求
现象:基础未设置在持力层地基上。
主要原因:地质勘探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地基验槽失误;
治理方法:局部地基加固;扩大基础;静力压桩
基槽(坑)开挖深度控制:
当基槽( 坑) 挖到离坑底0.5m左右时,根据龙门板上标高及时用水准仪抄平,在土壁上打上水平桩,作为控制开挖深度的依据。当设计开挖深度与实际地质条件不相符合时,应及时与勘察设计单位联系,采取加大基础埋深或采取其他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基槽(坑)开挖中注意事项:开挖前,检查龙门板、轴线桩有无走动现象,根据图纸校核轴线位置、尺寸及水准点标高;基槽( 坑) 、管沟的挖土应分层进行;基槽( 坑) 、管沟边堆置土方不应超过设计荷载;基槽( 坑) 土方施工中及雨后,应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和监测,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基槽( 坑) 开挖时,要加强垂直高度方向的测量,防止超挖,防止搅动基底土层;对特大型基坑,应分区分块挖至设计标高,分区分块及时浇筑垫层;土方开挖施工中,若发现古墓及文物等,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通知文物管理部门,经查看处理后方可施工。
地基基础验槽:基槽( 坑) 开挖完毕并清理好以后,在垫层施工以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一起进行现场检查并验收基槽。
基坑、基槽的主要验收内容;基槽(坑)轴线位置、平面尺寸、坑底标高;基槽(坑)土质情况;全面观察整个基槽(坑),注意土的颜色、坚硬程度是否一样,有无软硬不一或弱土层,局部含水量有无异常,走上去有无颤动等;基槽(坑)地下水情况;槽(坑)壁的边坡坡度;槽(坑)超挖部分的回填情况和密实度;空穴、古墓、古井、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形状;验槽重点应在柱基、承重墙或其他受力较大部位。
(3)桩基础施工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
主要原因:桩长未达到设计长度或者未达到持力层;存在断桩、颈缩等严重缺陷;桩身倾斜严重;桩位偏差过大;
治理方法:补桩
1.2.2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现象: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使回填土在荷载下变形增大,强度和稳定性降低。
危害:回填土部位的基础(设备基础)下沉影响上部结构安全;桩基础以外的室外台阶下沉变形;散水坡下沉断裂;室内地坪下沉变形;室内地坪空鼓及开裂。
回填土料质量要求:填方土料不得使用含有大量有机物、石膏和水溶性硫酸盐( 含量大于5%) 的土以及淤泥、冻土、膨胀土;以粘土为土料时,应检查其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含水量大的粘土不宜作填土用;一般碎石类土、砂土和爆破石渣可作表层以下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每层铺垫厚度的2/3;使用灰土或者砂、砂石进行回填。
回填土的压实方法:一般有碾压、夯实、振动压实等几种,碾压法适用于大面积填土工程。碾压机械有平碾( 压路机) 、羊足碾、振动碾和汽胎碾。碾压机械进行大面积填方碾压,宜采用“薄填、低速、多遍”的方法;夯实法是利用夯锤自由下落的冲击力来夯实填土,适用于小面积填土的压实。夯实机械有夯锤、内燃夯土机和蛙式打夯机等。
回填施工基本要求:填土应按整个宽度水平分层进行,当填方位于倾斜部位时,应将斜坡修筑成1:2阶梯形边坡后施工,以免填土横向移动,并尽量用同类土填筑;回填施工前,应排除积水并清除杂物;清除基底松软部分;分层碾压或夯实,分层厚度应根据夯实机具的性能确定。
铺土厚度的控制:在压实功作用下,土中的应力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压实作用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种压实机械的压实影响深度与土的性质和含水量等因素有关;对于重要填方工程,其达到规定密实度所需的压实遍数、铺土厚度等应根据土质和压实机械在施工现场的压实试验决定。
回填土质量检查:填方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检验标准应符合规定;回填土必须达到密实度要求,以设计要求的控制干密度(或压实系数)作为检查标准;土的实际干密度可用“环刀法”/“灌水法”等测定
压实系数 = 控制干密度 / 最大干密度
控制干密度 = 最大干密度 × 压实系数
1.2.3地基局部处理
地基局部处理:指在浅基础开挖基槽( 坑) 的施工中或验槽( 坑) 时,发现基槽( 坑) 范围内有洞穴、软弱土层或岩基、墙基等局部异常地基的处理。
处理的方法和原则:将局部软弱层或硬物尽可能挖除,回填与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材料,分层夯实;处理后的地基应保证建筑物各部位沉降量趋于一致,以减少地基的不均匀下沉。
(1)软松土坑(墓穴、淤泥)的处理:将软松土、虚土全部挖除,使坑底及四周均见天然土,然后用与坑边天然土层相近的材料分层夯实回填至坑底标高处;常用回填材料有砂、砂砾石、天然土、3∶7 或2∶8 的灰土。分层夯实回填每层厚度200mm;软松范围超过地槽宽度时,应将基槽适当加宽,挖至天然层,将部分基础加深,做成1∶2 踏步与两端相接;对于范围和深度较大的软土坑,由于回填材料与天然地基密实度相差较大,会造成基础不均匀下沉,所以还要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以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内力。在防潮层下设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砖圈梁。
(2)橡皮土的处理:当地基为粘性土,含水量大且趋于饱和时,如果直接夯打或反复碾压,容易形成有颤动弹性感的“橡皮土”。对于含水量高的粘性土,施工中避免直接夯拍,应采用晾槽或掺石灰粉的办法降低含水量后压实。若施工中已出现橡皮土,则应将橡皮土层挖除,然后在槽底适当加深的情况下铺垫一层承载力高、适应设计要求的垫层地基,如砂土或级配砂石垫层等。
评论一下吧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