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 混凝土孔洞现象是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2.原因分析 形成孔洞的原因在于: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未按照顺序浇捣混凝土,产生漏振;混凝土离析或严重跑浆;未按照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混凝土中有泥块、木块及杂物掺入;不按规定下料,一次下料过多,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下部,形成松散状态。 3.预防措施 (1) 在钢筋密集处(如在梁柱交叉处或主次梁交叉处)浇筑混凝土时,可采用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使混凝土充满模板,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用人工振捣配合。 (2) 预留孔洞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下部往往浇筑不满,振捣不实,应采取侧面开口浇筑的措施,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往上浇筑。 (3) 用准确振捣方法,严防漏振。插入式振捣棒应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成40~45度倾斜角斜向振捣。插点应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移动,不应混用。每次移动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300~400mm)的1.5倍。操作应快插慢拔。 (4) 控制好下料,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 (5) 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基础承台梁等采用原槽浇筑时,要注意防止土块掉入混凝土中。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应及时清除干净。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 4.治理方法 (1) 应先经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经批准后进行处理。 (2) 处理现浇混凝土梁柱的孔洞应首先采取安全措施,在梁底用支撑支牢,然后将孔洞处不密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石子颗粒剔凿掉,要凿成斜形,避免有死角,以便浇筑混凝土。 (3) 为使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应将剔凿好的孔洞用清水冲洗,或用钢丝刷仔细清刷,并充分湿润,保持湿润72h后,浇筑比原混凝土标号高一级的豆石混凝土。豆石混凝土的水灰比可控制在0.5以内,并掺水泥用量1/10000的铝粉,采用小振捣棒分层振实,认真做好养护。 (4) 有的孔洞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支牢模板,再浇筑混凝土。伸出结构面的混凝土影响装修时,可将伸出部分再剔掉。
评论一下吧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