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基坑工程土层的非均匀性,基坑开挖后土体和地下水的自然平衡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环境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因而加强基坑开挖的环境监测,做好应急抢险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是很有必要的。在基坑开挖支护和基础施工过程中,对万一出现的险情做好充分准备。
1、组织措施
成立以建设单位为首,各相关单位现场负责人为主的基坑工程应急工作组,确保基坑出现险情时,各项措施能及时实施。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基坑开挖期间,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
应急工作组成员构成应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基坑设计施工单位和土方开挖单位的现场第一负责人。
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一些险情,制定多种抢险方案,备足抢险设备和物资,如钢管、编织袋、反铲等。
2、技术措施
基坑局部出现位移变形、沉降过大,迅速在此区域内采用型钢进行斜向支撑,或采取加设锚杆并注浆;坡顶采取卸载、坡底采取反压回填(坡底部可采用袋装土叠包)的补救措施。
基坑侧壁局部出现析水、涌砂或渗水,迅速采用止水材料缩小范围,埋管引流,注浆封堵,必要时迅速在此区域内采取反压回填的补救措施,并查明水源,采取相应措施止水,设置引水管或盲管将水集中排出,在基坑内集中抽排。
基底局部出现流水流土时,应根据情况,设置中粗砂混碎石反压过滤层,或用土袋砌筑围堰、盲管疏排等。必要时应及时反压回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注浆(双液注浆)封堵、疏导与封堵相结合。
3、土方开挖应急措施
监测单位应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周边环境现状调查,主要查明边建筑裂缝、地面裂缝发展情况,设置监测标志并拍照记录。此项工作由业主组织,监理单位参加、监测单位负责,土方开挖前完成此项工作。拍照记录存放业主和监理单位各1份。
监测单位应于当天将监测信息反馈给有关各方。当基坑出现险情后,监测单位应根据需要加密加强监测,随时为信息化施工提供有力支持。
严禁土方开挖过中碰撞支护体系。若土方开挖对支护体系有较严重损坏,应认真评估损坏程度,采取加撑、加锚杆的等方式进行处理。土方开挖过程中,应有工长现场指挥反铲,按土方开挖方案中确定的线路和方法开挖,监理公司旁站监督,不得野蛮作业。
土方开挖基坑下部土方期间,要求反铲24小时停留在基坑现场,反铲司机能随叫随到,随时准备进行反压回填抢险工作。
基坑开挖期间,花管注浆设备、材料和人员留在现场,随时准备进行侧壁止水处理。
要求土方开挖单位多备潜水泵,派专人及时将坑内积水抽排,严禁积水泡坑。
按消防要求,每施工班组配备足够的通讯器材和消防工具。经过工前培训,所有施工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施工现场、生活区及各类仓库、加工厂配备足够的消防桶、灭火器等消防安全器材,当出现火灾,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扑灭。
在现场材料堆场附近,长期租用一台消防车,以备使用,同时场地内设置多处灭火沙堆场,以备电失火应急救火。
5、雨季及暴雨应急救援预案
本工程地处长江江边,雨季时期防汛工作是重中之重,项目经理部成立雨季防暴雨应急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兼职负责。在汛期,由项目经理部统一领导,组成防暴雨抢险突击队,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做好防汛抗洪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暴雨洪水安全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抗洪涝意识和警觉性。雨季到来之前,开展防洪水灾大检查,重点检查防洪方案是否可行,职工住房环境、设备停放地点、材料储存场所等是否安全可靠,排水、防水设施是否齐备等。
雨季到来之前,防雨材料、防护用品、抽排水设备等材料备足,配备发电机确保供电,以防暴雨期交通受阻,影响工程正常施工。与当地气象部门保持联系,掌握气象动态,及时了解暴雨信息,以便做好整体工作安排和防暴雨工作。
6、防汛应急预案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有机会、有准备的对防汛工作提前做好安排,项目成立后即防汛应急指挥部,下设生产抢险组、交通消防组、伤员抢险组、物资保障组和善后处理组,在长江汛期坚持每天巡堤检查,设置专岗专人看护。
主要抢险物资计划表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1 | 编织袋 | 只 | 5000 |
2 | 铁锹 | 把 | 150 |
3 | 彩条布 | ㎡ | 1000 |
4 | 安全绳 | m | 1000 |
5 | 黄土 | m³ | 1000 |
6 | 防水强光手电 | 只 | 60 |
7 | 救生衣 | 件 | 100 |
8 | 碘钨灯 | 支 | 150 |
另外,本工程施工用的所有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在防汛抢险需要时,均无条件的做为防汛抢险设备。
7、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由项目经理下达发出警报令,进行抢险救灾状态,抢险队及全体人员投入抢险工作;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由项目副经理及时、有序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区,由质量安全部长负责重要物资撤离;由施工队长负责危险区隔离,标出警示;根据分析判断的结果,项目经理组织技术人员定出抢险的方案,调动必要的机具、设备、材料等资源;各抢险组长根据抢险方案,由调度负责接收媒体或气象部门有关事态后续发展的预测报告,密切跟踪灾害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评论一下吧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