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城市屋檐下的1.28亿农民工是尴尬的,很能说有尊严。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不说,制度上的歧视造成他们寄人篱下的感觉,在城市他们缺失归属感。
本文来源:红网 作者:洪巧俊
近日举行的“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透露,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是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称,这意味着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2011年12月5日《中国青年报》)
城市化进程加快,漂亮的数据是官员的政绩,而现实困境即使触目惊心,也往往会被忽视。城市化质量并不高,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至今还处在半城市化。城市化率是46.59%,因为这个数据是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常住人口中包括了1.28亿的农民工,实际上这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城市人,是以“换马甲”、“拉郎配”的方式“被城市化”。“被城市化”就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带来的是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的不完整,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不平等、参与国家文明进程的不平等。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一个“坎”。由于他们没有城镇户口,也就不能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这个待遇包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另外,他们的工作场所不固定,显然城市化水平也就不稳定的。由于工作场所不固定,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金融业如此发达却不能实现跨省转移,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地方政府不作为造成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处在城市屋檐下的1.28亿农民工是尴尬的,很能说有尊严。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不说,制度上的歧视造成他们寄人篱下的感觉,在城市他们缺失归属感。没有归属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很繁华,但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凭他们打工的收入,恐怕一辈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套房,即使他们想在城市扎根,想把乡下房子、土地兑换成钱又不现实,乡下的宅基地仍然集体所有,所以房子不值钱,一幢房子抵不上一线城市几个平方的价值,而耕地只有使用权,不能交易。
中国社科院一项研究显示,八成受访农民工不愿放弃农村户口。渴望当城里人,生活得像城里人一样风光有尊严,这是每个农民都愿望的,要不也不会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考大学。在许多农民看来,孩子考上了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事实也是如此,比如考入公务员的农村学子,没有不在城市成家立业的,其实大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都在城市打拼,在城市安家,因为他们没有户籍问题,与城市人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而农民工就不一样,除了户籍问题,是他们读书不多,而就业大都是又苦又累的活,且工资待遇又低,收入只能养家糊口,供孩子读书。不愿放弃农村户口,是一旦在城市失业,退回农村种地,至少全家人还不会饿肚子。
漂亮的数据,可以是政绩,但永远不可能产生尊严。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数据,无疑是遮蔽了城市化的本质。在物质层面之外,还有其精神层面,这关涉到人的尊严。当前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大肆拆迁,强迫农民进城,结果造成了许多遗留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稳定等。我们的一些官员至今还可能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城市化,城市化的目的是什么?城市化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节省土地,但当今的城市化,不但没有节省耕地,反而让耕地消失得很快。数据显示,在1980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每增长1%,占用农地2万公顷左右。而日本从1965年至1984年快速发展时期,GDP每增长1%,占用农地2500公顷左右。也就是说,中国GDP每增长1%的占地面积是日本的8倍。圈地之风吹满大江南北,到处搞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和综合体项目,豪华楼宇和各种公用“形象工程”的崛起,大量良田沃野得不到应有保护,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使无地、无业、无保障农民海量呈现。
要解决城市化中农民不在城市屋檐下的问题,就要让农民离得开,即农村资产能退出;进得来,进入城市没有制度上的障碍;有业就,能找到工作,有收入;留得下,即大部分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会有自己产权的固定的住所;享服务,即政府提供平等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有社保,老年和失业后,应当有社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两栖”状态的农民,否则,他们就只能是城市的逗留者。
评论一下吧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