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位于郑州市紫荆山公园西端的黄河博物馆进行了主体平移,为郑州地铁建设“让路”。 |
平移现场 |
据悉,黄河博物馆主体的平移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向东平移33.2米,第二阶段向南平移17米,第三阶段再向东平移33米,第四阶段向南平移17米。 |
5月18日,郑州,施工人员在楼体平移的轨道间,填入钢滚轴。 |
5月18日上午,郑州,博物馆主楼已被“架空”,用来平移的上、下轨道间,已经填上了300多个钢滚轴。 |
5月18日上午,郑州,施工人员在楼体平移的轨道间,填入钢滚轴。 |
来源:郑州晚报
它曾经是亚洲最早、最大的水利博物馆
见证了郑州的城市发展史,也承载着郑州人的记忆
随着郑州轨道交通1、2号线的建设推进,在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昨日),备受关注的黄河博物馆主体结构第一阶段平移工作于上午11时正式启动。按照计划,第一阶段33.2米的向东平移预计用5天时间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平移工作。
记者 李萌 汪永森 冉小平/文 张翼飞/图
为啥要移?
博物馆原址
要建地铁换乘站区出入口
上午10时,已经经过结构固定的黄河博物馆主体结构、平移轨道和平移设备已全部做好准备工作。经过文物保护专家的最后确认后,于11时准时开始进行平移。
黄河博物馆位于郑州市紫荆山路4号,始建于1955年,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为主题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整个馆场占地7000多平方米,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地铁施工需要,1号线2号线交叉的紫荆山站为换乘车站,黄河博物馆原址恰好位于换乘站区的4号出入口位置。此次平移的是博物馆入口厅区域,主体结构总重400吨。
经报批,决定对其进行保护性迁建,新址位于原址东偏南25°、距离76米处。除建筑特色明显的展览陈列厅入口大厅整体平移外,其他部分建筑异地迁建,有利用价值的构配件编号拆除后保护,待日后按原样复建。
怎样来移?
分4阶段平移101.7米
“18日是第一天,将严密观测推移,推移速度控制在3米,之后将根据安全标准进行调整,甚至达5米。”据介绍,整个33.2米的第一阶段推移预计用5天时间完成,之后再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第二阶段平移,整个平移将分为4个阶段完成。目前第二阶段平移场地已开始清理,待清理工作完成后确定第二阶段平移时间。
整个平移将按照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整体向东平移33.2米,第二阶段向南平移15米,第三阶段向东平移35.8米,第四阶段向南平移17.7米,至此整个平移全部完成。
记者体验
半小时东移77厘米,记者在馆内“没感觉”
昨日上午10点半左右记者来到黄河博物馆,坐在馆内西南角的钢架构上体验博物馆东移。施工方当天现场安排了40多名技术员和工人。上午11点,随着一阵鞭炮声响,4台泵机朝东用力,在钢轴转动下,博物馆开始了平移。
记者坐在馆内发现博物馆并没“动”,钢轴也没转动,屋顶吊灯也是静止的,看到馆内5名工人不停忙活着,有时用小铁锤敲敲钢轴,有时用铁钩刨去钢板上的渣滓。
截至11点30分,博物馆整体向东移动了77厘米。记者却丝毫没有感觉,技术员夏琪说,平移的速度非常慢,具体来说,4台泵机满负荷开动,一小时也就移1米左右,坐在馆内钢构上感觉不到博物馆在动。
黄河博物馆,让我欢喜让我忧
(郑州市作协副主席、嵩山文明研究院顾问赵富海)
深情回忆
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博物馆,也承载了很多郑州人的记忆
5月18日,黄河博物馆主楼正式开始平移。
这个被称为“黄河巨龙的缩影”标志性建筑的移动,引发了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的聚焦。同时,也唤醒了很多老郑州的记忆。
著有“老郑州”三部曲的著名作家、郑州市作协副主席、嵩山文明研究院顾问赵富海,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郑州,谈起黄河博物馆,他感触颇深。略加思索后,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他与这个老建筑的难忘情缘。
记者 张翼飞
少年时:初次参观,作文突破“万字关”
1959年,赵富海还是郑铁七小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夏季的一天,学校组织六年级全体同学徒步参观了黄河花园口,一进入馆内,赵富海就大吃一惊,馆内陈列的展示黄河全貌的一个巨型沙盘模型,强烈震撼了他。
回到学校,文思泉涌,不久他就写出了自己第一篇突破万字的作文《黄河畅想曲》。这篇11050字的作文,作为范文被张贴在校园里,也从此坚定了赵富海从事文学的信心。
晚年时:曾为商业化色彩太浓而落泪
2009年年底,当时担任郑州城市研究所顾问的赵富海接到通知,因为黄河博物馆要建新馆,他们的研究所有可能搬到博物馆的老馆办公。为了了解博物馆当时的情况,他和其他同志曾多次到那里实地考察。
那时展馆属于关闭状态,有一半场地租出去做了书店。而且在博物馆内外,到处是广告牌和做生意的,卖鞋的、烤羊肉串的、开烩面馆的……嘈杂、混乱,儿时的美好记忆荡然无存。看着看着,赵富海潸然泪下。
赵富海说:“黄河博物馆这次没有拆除,能够主体平移,能够保护下来是大好事,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博物馆,它也承载了很多郑州人的记忆。希望把它的精神价值发挥得更好,能让更多的市民熟悉它、了解它、喜欢它。”
平移把建筑保护下来
后人能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郑州市文物局副研究员、文物专家于晓兴)
记者 张翼飞
黄河博物馆主体平移,不仅普通市民关注,对于做文物研究和保护的专家来说,更是一件必须关心的大事。
郑州文物局的资深文物专家于晓兴,谈起黄河博物馆,也是津津乐道。
他说,1955年建成的黄河博物馆,曾经是亚洲最早、最大的水利博物馆,当时对人民群众了解黄河治理情况、普及黄河水文、水利知识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上世纪50年代,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这次,能对黄河博物馆采取主体平移的保护性施工,说明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都有很大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总结了新的经验。事实证明,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方式方法得当,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可以达到两全其美效果的。
黄河博物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郑州的城市发展史。能把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下来,能使后人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能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能传承我们民族的人文层面不可再生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移的方法值得赞赏。
评论一下吧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