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2年毕业,从繁华的十里洋场只身来到当时还冷冷清清的北京,到今天,已经整整60个年头。60年里,当时只有两三幢8层建筑的北京正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今日老当益壮,这位伴随北京巨变的老者,也是当今施工业界的“元老”之一——杨嗣信老先生,更是北京建设的积极参与者,长城饭店、中央电视塔、西客站、首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奥运工程……60年,他有多少体会;60年,他有什么话要说,《我这六十年》,读来情真意切,品味其人生更是令人振奋

1008424darvrujyxsvybbz.jpg 
(一)我的经历

   1952年9月,我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原杭州之江大学),服从第一届全国统一分配到北京工作,当时国家把我们当作“国宝”。离开了心爱的上海和父母,我只身来到北京,当时很不愿意离开繁华的上海,那里有高楼大厦和热闹的街道,还有那正在热恋中的未婚妻,但是为了建设伟大的首都,为了刚刚解放的祖国建设,抛弃个人利益,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北京。

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上海,习惯了上海那种繁华的生活,来到北京只感到冷冷清清。第二天我就走遍了北京城,想看到一些高楼大厦和热闹的街道、商场,遗憾的是只见到两三幢8层的大楼和唯一可以与上海一般商业街相比的王府井大街。当时,非常不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要求调回上海工作,又强调自己是建筑系毕业的,搞施工是学非所用,虽然经过努力,但是领导坚决要我留在北京搞施工。不得已只得服从,自此决心化遗憾为力量,尽自己一份努力把北京建设成像上海那样繁华的大城市。于是,在全力以赴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非常关心北京的建设,当看到修马路和耸起杉篙脚手架的工地,我心中充满喜悦和希望,我相信自己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1952年9月,我被分配到一机部基本建设局,11月被派到101工地任测量员,在整个严寒的冬季完成了几万平方米建筑十多个幢号的定位工作,后来接着担任工号负责人,从此正式开始了我的施工生涯。当时,我和工人同吃、同住(住工棚)、同劳动,从不懂施工到很快掌握施工要领,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由于严格自我要求、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我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很快被提拔为工地、工区生产技术部门的领导和工程师。由于对技术创新特别感兴趣,1957年我调到华北直属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58年开始从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当时没有设备就土法上马,并首次采用电热张拉等新技术、新工艺,生产了18~24米跨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架和先张拉法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保证了北京西郊十几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的顺利建设。进入六十年代后,我被调回北京六建公司技术科,从事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一直到    1976年5月。这段时间,我虽然是公司技术科的工程师,但一直置身于工地,参加技术革新、创新活动,和大家一起先后完成了三十余项技术革新和科研项目,北京六建公司成为当时全国技术革新的重点单位。1976年,我被提拔为北京六建公司副总工程师,并负责前三门工程六建段的技术,进行预制装配与现浇大模板结合的新工艺,这一干就是两年多。在这段时间里,我和现场设计组一起成功地创新了“外砌内模”的多层住宅结构体系,获得国家发明奖,在北京等地推广达200多万平方米,在大饭店工程中得到应用,还总结了一整套该体系的施工方案,并在1983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1980年,领导又派我到长城饭店工程担任技术负责人(代表公司),该工程是由美国设计和监理的8万平方米的大饭店,施工中有许多难题,都通过自主创新予以解决,特别是成功地采用“压力电渣焊”新工艺解决了粗钢筋(III级)焊接接头的技术问题,为国家节约了近百万美元,保证了工期,并得到美国工程师的肯定。1982年,我被调到北京建工局任副总工程师,1983年又破格提拔为北京建工局局长,1988年又转任为总工程师。在这个阶段,我虽身为局长(后改制为企业建工总经理),但一直未离开技术岗位,我深知科技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局长的五年一直关心、重视技术工作,给予各方面特别支持和投入,当时科技工作开展得非常辉煌,科技成果累累,在北京首屈一指。这一时期正值北京大饭店、宾馆、高层办公楼犹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同时也给北京的施工建设带来很多难题,不仅工程复杂,而且建设量极大,如首都宾馆、长富宫、金城大厦、华侨公寓、中信大厦、北京饭店贵宾楼、中央电视中心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为了适应这个突变,我们充分发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原动力,从而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这些艰难任务。

   1988年,我卸下了总经理这个繁忙的担子,担任总工程师的同时被北京市政府聘为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开始介入社会工作。第一天卸下局长职务,第二天我又被任命为北京405米高中央电视塔施工技术负责人,这项任务对我压力太大,因为这种工程是从未见过的。中央电视塔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原来想请国外来施工,后来领导决定自力更生。这项工程当时还是亚运工程,工期非常紧,我和电视塔“参战”人员通过十几项科研课题,成功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依靠广大科技人员成功地解决了拆除塔吊的技术,该工程综合技术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我还参加了亚运工程的建设,如游泳馆、综合体育馆等,并参与了这些重大工程技术方案(如钢结构滑移等)的决策工作。

   1992年,领导要我参加北京西客站总指挥部的工作,并任指挥部总工程师,那时我已经超过退休年龄(62岁),但我不服老,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当时,我分析了这个工程的几个难点,发现最突出的难点是该工程正中央大门洞的结构施工,这个门洞宽45米、高44米,上面是四榀45米跨度的钢桁架,钢桁架上面是钢亭子。我们一起研究了施工方案,最后确定采用1800吨“整体提升”(含钢亭子)的新工艺,当时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应用,大家心中没底,而且国内还找不到所需的设备,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创造了施工条件,使工程顺利进行。当时正值严寒冬季,我们在提升平台上吃住了七天七夜,北京市政府召开现场会,市领导亲自参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京西客站工程按期完工通车,解决了当年春运难题。该项目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部分工程还分别获得了“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

此后,我相继担任了人民大会堂改造工程顾问和局部工程(外墙翻修)的总工程师,首都机场四机位机座工程的高级顾问,并与机施公司共同负责机场钢结构的施工,成功地采用多吊点吊装及滑移工艺,完成了该工程的屋盖安装任务。与此同时,还和机施公司共同确定了首都机场机库钢结构提升新工艺,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7年5月,已经67岁的我在北京建工集团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却是退而不休,虽然不当总工了,但我仍想发挥余热为国家多做一些贡献。我被安排在当时建工集团所属的“双圆咨询监理公司”担任顾问,此外还先后在北京市参加了几个万平方米级的大工程,任项目技术总顾问,可以说一直没有离开过施工现场,退休后似乎更忙了。2001年,领导又决定委任我为首都博物馆新建工程业主委员会总工程师,这个工程结构复杂,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在业主委员会的领导下,该工程先后获得了“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其他几项国家奖,并且该工程在工程款结算时没有超过原来的预算,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与此同时,双圆监理公司又派我参加国家大剧院工程,任监理顾问,几年来我一直在工地与大家一起研究、确定地下工程、钢结构、防水等几项重要工程技术施工方案,参加各种会议,在业主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和双圆监理公司以及其他各分包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该工程顺利竣工,被评为“鲁班奖”工程,获得各方好评。

   此后,我还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改扩建工程的施工。2005年伊始,我又被任命为“奥运工程总指挥部08办”领衔专家,直接参加奥运工程的建设工作,我感到特别兴奋,和其他专家参加了各体育场馆的各种技术会议,对各场馆的施工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和论证,帮助和组织大家出主意、定方案,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难题和处理发生的事故,三年来我参加各种技术会议达二百余次,学到了不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大大充实了自己。

   60年过去了,在党的领导下,我从一名大学毕业生逐渐成长为从事施工的高级技术专家,我只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党和人民给了我极高的荣誉,1977年以来四次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并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以来曾获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成果奖,并多次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若干次科技成果二、三等奖;1982年、1987年、1992年还分别被推选为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代表;1991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证书;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北京市共产党员十杰”提名;2005年又获得北京市“首都杰出人才”提名奖。

   如今,我已是“80后”,每天仍照常坐班,日程常常排得满满,虽然体力开始衰弱,但我仍感到十分充实,因为我在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我最大的幸福。经济对我来讲,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只是由于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战斗的工地,热爱周围那些可爱的朋友,我把工作永远当做乐趣和享受。特别是每当经过自己曾经付出过劳动、曾经流过汗、流过泪的工程,如长城饭店、北京西客站、首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等,这些如今已成为首都的标志性建筑,回想60年前走遍北京时的场景,激动的心情会不断涌上心头,并不自禁地涌出喜悦的热泪。北京啊北京,我60年前的愿望实现了,这个愿望不仅仅是通过自己和同行的努力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的英明政策和广大首都人民的努力下实现的,今后,我一定还会一如既往地在需要我的时候,尽自己能力奉献自己的一切,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奋斗终生。

(二)一些体会

   60年来,我工作生活得很充实,深感当我离别世界时决不会因为一生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羞耻,60年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哲学、用哲学,刻苦改造世界观,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指出了我们要如何通过哲学去参与改造世界的伟大任务,改造世界需要哲学,改造人的世界观更需要哲学。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李瑞环同志说过“毛主席在理论上了不起的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实践论》、《矛盾论》,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事例表达出来了……”真正学到了“两论”,也就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我从1962年就开始下定决心要学好这两篇文章,曾反复学习30多遍,使我认识到要适应新形势要求,必须改造世界观,否则将一辈子格格不入,更不可能成为适合时代的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于是,我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走上改造世界观的道路。

   二是永远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做到坚持不懈,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还要学习政治、理论(哲学);不仅要从书本上学,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学,“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要善于总结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实践经验;学习各种新技术,参加各种会议也是学习的好机会;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如通风、空调、电气、市政、地铁等方面的知识,不一定要多精深,但绝不能当外行;要多看一些诸如《施工技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期刊,以获得更多、最新的前沿技术信息,用以充实自己;要向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部下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周应自觉抽出时间学习,做到雷打不动,有人总强调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8小时以外完全可以抽出很多学习的时间,雷锋有名的“钉子精神”就是告诉我们,时间总是有的,就是要发扬“钉子精神”,一个靠“挤”,一个靠“钻”,虽然我如今已80多岁,每天仍坚持一个小时的学习。

   三是坚决不要脱离基层。这是我一生的重要经验,到现在我参加工作已60年了,当过技术员、工程师、公司总工程师、建工局(总公司、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局长、企业集团总经理,也担任过重大工程的总工程师,积累起来大约有40多年的时间是在基层工作。通常是职务在机关,人在基层,“开会上来,会后下去”,十分自觉,而且在基层还担任着实质性的职务,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使自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我曾在中央电视塔、北京西客站、前三门工程、长城饭店、人民大会堂改造、首都机场、首都博物馆等重大工程中担任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这叫“点面结合、上下沟通、吸取营养、充实资源”。

我从1958年调到公司技术科工作,岗位在机关已经50多年了,但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基层、在工地。我简单统计了下,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基层工作,哪里是重点工程、哪里条件艰难、哪里有复杂技术问题就到哪里去。如,长城饭店、中央电视塔、西客站,包括奥运工程,我一待就是好几年,并且均挂职(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与这种经历是分不开的。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实际,承担责任。表面看来,这样做不但责任大、担子重、有风险,而且工作条件差,非常艰苦,远不如在办公室那样清闲,但是,我认为没有直接的责任是锻炼不了人的,“人没有压力轻飘飘”,所以自己能抓住一切机遇,争取多下基层,到工地挂职,解决施工现场难题,放弃这一切就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有人当上总工程师或技术领导后就整天坐在办公室,只听汇报、看资料,结果长时间脱离基层、脱离现场,具体问题是别人解决的,自己只是拍板或组织而已,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变成外行,跟不上形势需要,人也懒了,这就是脱离基层的最终结果。为什么我退休已17年,政府、社会上、各施工企业以及重点工程还不断地来找我,这和我过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不能脱离基层,这是施工企业产品特性对我们的要求。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流动的,产品在工地没在公司机关,而且工作面大,每个产品(工程)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结构(如“鸟巢”、“水立方”)的施工,从未见过或做过,如果不下功夫,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精神是干不成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个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只有经过基层的锻炼才能不断地成长。

   四是要有永恒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创新永远是我们科技人员的天职,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员,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科技人员,更不用说总工程师了,总工程师必须由创新意识强的工程师担任。技术永远是不断发展的,尽管有规范、规程,但是规范、规程也是在不断补充创新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要重新编制,死抱规范就无法创新。新陈代谢永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许多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有种认识误区,认为施工单位正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工程上出了毛病还要受处分,能做好本职工作、规规矩矩按规范做就不错了,哪有精力搞创新!还有人认为没有时间创新,而且创新是科研部门、研究院的事,与己无关。对此,我要批评“你是一个不合格的工程师”,也许他们听了会不服气,但从我个人的例子来看,我几十年职务在机关,人在基层,不少大工程都是我当总工程师,够忙吧,可是我始终牢牢结合工程、结合自己的职务,在基层结合工程重点、难点搞科研,通过科研、创新等手段,解决了许多技术疑难问题。同时,通过科研也打破了一些陈旧的规范,加快了进度,保证了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获得了各种荣誉,职称也是跟着提升。归纳到一点:那就是只要你对党、人民、国家、企业做出贡献,党、人民、国家、企业决不会亏待你。但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要付出极大的精力,要承受极大的辛苦,要牺牲很多个人利益。总之一句话,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不肯付出,你就永远不能得到,付出越大,得到的也越多,没有捷径可走。

   五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和谐风尚,建立协调合作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关键是永远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先当学生再当先生。遇困难不怕,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有事与群众(广大科技人员)商议,开专家会,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才资源,要集中群众中的正确意见。过去,我遇到许多难关之所以能闯过来,就是因为依靠群众,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总工程师不要以为什么都比人强,事实上,施工领域里专业太复杂,项项都懂、事实都精通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学会依靠群众,放下架子,求教于他人。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必须有虚心向大家学习的精神,最重要的一条是真心实意地尊重别人。

   六是提倡一专多能。有人说“总工程师是万金油”,我不赞同这个说法。当了30多年工程师,我不承认自己是万金油,现在我已经在不少专业技术方面成了专家,许多专家论证会现在还都找到我,并且选我做专家组长(如钢结构、模板、脚手架、防水及混凝土技术等),甚至连安全论证也找我。2008年奥运工程指挥部给了我一个“领衔专家”的头衔,一般专家是专一门,现在我却“变身”为多功能专家了。

   七是一定要在写论文和著作上下工夫,把自己丰富的经验升华到理论,把自己经历到的通过著书立说(包括工具书)传给后人,使后人少走弯路。不但自己写,更重要的要发动、组织大家写。近20年,由我任主编组织编写的各种著作达十余部、千万余字,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宝贵财产和资源,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充实和提高。

   八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处理问题。我们是专门从事技术工作的,更应该讲究科学、发展科学,坚持按科学办事、一丝不苟。什么是科学,一句话,就是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我们经常碰到的就是上级压指标,对不切实际的指标一定要坚决抵制,要说实话,不要讲面子,不要无原则地顺从。企业经常遇到进度和质量、安全的矛盾,以及为追求进度颠倒工序、破坏技术管理制度、原材料不经试验、半成品不验收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结果造成重大事故。关于设计上的问题不能漠视,因为施工是出最后的产品,出了问题最后往往是全归结到施工单位身上,所以我还要提醒施工人员也应该懂一点设计,必须把“审查设计图纸”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尤其对图纸中的一些构造做法要认真审查。

   九是既要抓科技也要抓管理,实行“两条腿”走路。施工单位的管理十分重要,现在有些施工人员工作中有偏差,只抓技术不抓管理,认为管理没有技术含量,成为单纯的技术型工程师。另外还有一部分当上领导的工程师恰恰相反,认为不应该陷入具体的技术工作之中,而将具体技术工作分派给技术人员来负责,使自己变成纯粹的管理型工程师,他们远离技术天长日久就会变成门外汉。要抓好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技术管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而是科学管理。如何做到科学管理,这里也有许多学问,需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摸索。组织能力往往是总工程师的一个薄弱点,只要自己努力实践、认真总结,一定会迅速提高的。为搞好管理工作,还必须钻研施工企业的其他业务和专业知识,使技术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协调发展。

   十是应该亲自组织、主持、踊跃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不是挂名而是要真正的钻进去,既作领导又是参与者,这不仅对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有利,也有利于总工程师自身科技素质的提高。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利于自身的不断成长。尽管工作繁忙,必须挤出一些时间参加科研工作的具体项目研究,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包括业余、节假日,予以充分利用,从工作中汲取乐趣。实践证明,只要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每寸光阴,就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

   此外,走上各种领导岗位的技术带头人或各级总工程师还应该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协助人事部门合理使用好技术人员,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成长,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并且严格按企业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必须具备企业领导成员条件和素质,如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廉政、坚持科学发展观等。总之,最重要的是要“端正思想路线”,这是第一位的。总工程师要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不断改造世界观,学政治、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使自己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技术带头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不做一个“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凑合过日子的人”,要做一个高度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有志于人民和国家多做贡献的人,有一种“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理想”。一句话,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企业服务的人。不但自己要做好,而且要带动广大科技人员共同成为这样的人,成为科技人员的榜样和科技带头人。